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应该怎么理解?-趣历史网

时间: 浏览:加载中...

  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应该怎么理解?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下面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图片.png

  赏析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创作背景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朱熹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图片.png

  朱熹简介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诗词名句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

  • 朱熹的主要思想主张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和诗人。他的主要思想主张是“格物致知”,即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研究来达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目的。..

    朱熹的主要思想主张
  • 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应该怎么理解?-趣历史网

      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应该怎么理解?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下面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

    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应该怎么理解?-趣历史网
  • 朱熹的《春日》描绘了一副怎么样的情景?-趣历史网

      朱熹的《春日》描绘了一副怎么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  春日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

    朱熹的《春日》描绘了一副怎么样的情景?-趣历史网
  • 朱熹的勤俭节约竟最后让自己毁于一旦?

      朱熹跟辛弃疾是好朋友。宋光宗绍熙三年,辛弃疾去福建做官,顺道去看望朱熹。两人见面,朱熹提议喝两杯,辛弃疾欣然答应。酒端上来了,却没有菜,辛弃疾说:“干喝没..

    朱熹的勤俭节约竟最后让自己毁于一旦?
  • 朱熹的勤俭节约竟最后让自己名声毁于一旦?

      朱熹跟辛弃疾是好朋友。宋光宗绍熙三年,辛弃疾去福建做官,顺道去看望朱熹。两人见面,朱熹提议喝两杯,辛弃疾欣然答应。酒端上来了,却没有菜,辛弃疾说:“干喝没..

    朱熹的勤俭节约竟最后让自己名声毁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