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帮助刘邦建国的三大功臣是谁 他们的结局是什么-趣历史网

时间: 浏览:加载中...

  对刘邦和功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邦建国的三大功臣是谁?其中一人被害,另外两人的命运又如何?

  #项羽与刘邦#刘邦是历史上从起义到建国用时最短的皇帝,仅仅用了七年时间就从一个小混混变成了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速度之快,无人能及。

  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主要得益于三个人的辅佐,可以说这三个人是成就刘邦的关键人物,没有他们,就没有刘邦大汉王朝的四百年伟业。

  可是刘邦在继位后却犯了每一个当权者都会犯的毛病,那就是多疑。尤其是那些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他们就是每个当权者心中的一根芒刺,让人食不能咽、夜不能寐。假如他们联合起来谋反,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每个当权者就千方百计地想办法除掉他们,他们的命运会如何?下面咱们正式开始。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粮草,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image.png

  刘邦和戚夫人剧照。

  这是汉高祖刘邦的肺腑之言,也是对这三个人最精准最客观的评价。刘邦之所以能得天下,和这三个人的辅佐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他们,"草根"刘邦能打败项羽简直比登天还难。他们就是后来被史学家称为“汉初三杰”的张良、萧何和韩信。

  打天下的时候,恨不得穿一条裤子睡一个被窝,称兄道弟、喝酒吃肉,整天混在一起。等到天下已定、黄袍加身的时候 ,就开始翻脸不认人了,那家伙,翻脸比翻书都快。曾经浴血奋战、立下汗马功劳的兄弟,都成了当权者眼中必欲除之而后快的仇人,不禁让人感叹,原来兔死狗烹、卸磨杀驴的故事是代代相传啊。

  历史上诛杀功臣的例子还少吗?像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宋太祖赵匡胤、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等等,个个都是狠人儿,杀起功臣来那是眼睛都不眨一下。今天咱们就看一下"汉初三杰"他们各自的结局如何,看看他们在帮助刘邦打下天下后,都有着怎样的命运和最终的归宿。

  01张良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良,韩国的名门望族,其祖父和父亲做过五代韩国君主的国相。地位尊贵家世显贵。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所灭,张良立志要为韩国报仇,遂遣散家奴变卖家产,要刺杀秦始皇嬴政。

  直到公元前208年,才等来了这个难得的机会,张良和刺客埋伏于博浪沙附近准备下手,惋惜嬴政鉴于之前被两次刺杀,已经提高了警惕,行大军伍中有很多一模一样的轿子,他们根本分不清楚哪一个是嬴政的,随便选了一个,惋惜不是,刺杀任务宣告失败。

image.png

  张良刺杀秦始皇剧照。

  从这件事情不难看出,张良以一己之力对抗大秦,有胆有识的真爷们儿,就是运气不好。一个有钱有势的贵族,上流社会的人,本可以安安稳稳舒舒服服地享受生活,竟然去做刺客,那可是要掉脑袋的,真是大丈夫也。

  张良这个人淡泊名利,对金钱、地位都看得很轻,事实证明他的这种性格最后也救了他一命。

  张良自沛县追随刘邦后,一直跟随刘邦为其出谋划策,打到南阳的时候呢,提出要"约降南阳",助刘邦顺利先入关,到了秦王宫殿后,刘邦由于贪恋美色沉迷于奇珍异宝之中而不思进取,只想当一个关中王,张良劝他要志在天下而不能只看眼前的蝇头小利。

  鸿门宴上项羽要杀刘邦,张良助其避险,救了刘邦一命。还有后来的"阻封六国","封韩信齐王"等等计谋,最后协助刘邦赢得了楚汉之争,奠定了君临天下的基础。

  刘邦登基后由于宠幸戚夫人,欲换太子,也是张良出谋划策稳住了吕后之子刘盈的太子之位。可以说张良为西汉的建立和稳定做出了非常大都贡献。

  摘自《史记-留侯世家》: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刘邦继位后,对有功之臣进行封赏,令张良自择齐地三万户,被张良婉拒。说:韩国已灭亡,我也成了一介布衣,能领万户已是莫大荣幸,怎敢奢求太多,我的理想就是要为韩国复仇,如今愿望已实现,只想归隐山林,再加上体弱多病,已无心朝政,我愿意回到以前咱们相遇相识的留地,因此刘邦封了张良一个留侯(留地就是今天的江苏沛县)。

image.png

  张良剧照。

  晚年,做一只闲云野鹤,跟随赤松子云游四海。张良去世后,谥号文成。

  张良之所以能够安享晚年,是因为他能激流勇退,不贪恋权力和功名。他也是三个人当中结局最好的一个。

  02萧何

  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粮草。

  萧何,原为秦吏时就和刘邦交好,刘邦那时是一个泗水的小亭长,经常惹事儿,萧何利用职务之便帮助刘邦很多。后来协助刘邦起义。尤其是楚汉之争时,留守关中,稳固大本营,主管粮草和兵源。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得益于萧何治理有方,才能源源不断地向前线提供粮草和补充兵员,为刘邦赢得楚汉之争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刘邦册封百官时,萧何位居头名,官至宰相。即使那么好的关系,刘邦也怀疑萧何,据史料记载,共怀疑过三次。

  第一次:"昆弟子孙"送前线

  汉三年,刘邦在荥阳和项羽对峙的时候,经常派人犒劳在后方的萧何,萧何没有在意,可手下人却提醒萧何说,现在前线打仗那么辛苦,大王却经常派人来犒赏大人,这是为何,这说明大王对萧大人不放心啊,现在前线吃紧,害怕萧大人在后方造反啊,萧何大惊,便把昆弟(昆弟指的是堂兄弟)和自己的子孙送到前线,明面上说是支援前线,其实就是作为人质好让大王放心。

  关于这次送人质事件,司马迁对刘邦的描述是:看到人质后,"汉王大悦"。

  第二次:除韩信,加封萧何

image.png

  刘邦剧照。

  公元197年,刘邦打仗归来,得知萧何助吕后除掉了韩信,这可是大功一件,非常高兴,便对萧何封赏,派500士兵到萧府供萧何调遣并加食邑5000户拜相国。

  萧何便摆酒宴宴请文武百官,可一个叫召平的人却来府上吊唁,说萧大人大难临头却毫不知情,萧何问原因,召平说,派500士兵不是来供你调遣的而是来监视你的,大王对你不放心啊。萧何听了后脊梁一阵冷风,第二天便交出全部的封赏并从自家拿出金银珠宝上缴国库,这才免遭一劫。

  第三次:贪污受贿,自污名节

  公元前195年,刘邦讨伐英布,还是萧何坐镇关中。刘邦和上次一样犯了疑心病,经常打问萧何的状况,萧何依旧没有察觉,还是门客提醒说大王又怀疑您了,因为您自入关以来待民如子,深受百姓拥护,这就是怀疑您的原因啊。

  萧何问该怎么办,门客说您可以侵占老百姓的土地,让他们记恨您,所以萧何就贪污受贿,自毁了清廉的名节,刘邦回来后,听到很多人都在说萧何的坏话,说明萧何已经犯了众怒,得不到民心,刘邦心里自然高兴。后来萧何又建议把皇宫的自留地分给老百姓耕种且不收租,刘邦大怒,把萧何关了起来,最后有人求情才放过萧何。萧何的命算保住了,可是晚年过得很是凄凉。

  萧何,这个人对政治极不敏感,三次被怀疑,三次都是别人提醒的,幸亏他人缘好,不然早就以谋反罪被杀掉了。被怀疑的时候,我估计萧何心里肯定不好受,想想以前都是萧何罩着刘邦,有什么事情都是萧大人长萧大人短的,像个跟屁虫似的,可那样的光景早就没有了,以前是兄弟,现在是君臣,以前见面是互相抱着,现在见面却是一个站着一个跪着。

  03韩信

  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

image.png

  韩信剧照。

  韩信,后世称之为"兵仙"。纵观历史,能被称为"仙"的也就三个人,正史中除了韩信,还有"诗仙"李白和"酒仙"刘伶(竹林七贤之一)。

  对于大汉王朝的建立,韩信可以说立下了旷世奇功。他率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定三秦、平魏、破赵、灭代、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可以说大汉王朝的天下,基本上一半多都是韩信打下来的。

  可即便是这样,韩信的命运又会怎么样呢,这个功高盖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军事天才,又会不会像萧何那样被怀疑呢,答案是肯定的。如果说萧何对政治不感冒,那韩信就是政治上的低能儿,高傲自大、依功要赏、傲慢无礼、有恃无恐,刘邦已经提醒他多次,可他依旧我行我素。

  韩信占领齐国后,给刘邦写信,说齐国现在人心不稳,又与楚国相邻,如果没有一个人来统治治理,局势会变得不安定,我想做齐王来稳定局势。当时项羽把刘邦围困在荥阳,情势危急正焦头烂额,看来韩信的来信十分恼怒,大骂韩信不来解荥阳之急,反而要挟他想自立为齐王,幸亏张良和陈平提醒,说现在咱们的处境非常危险,要是不答应韩信,他会来救急吗,如果他反叛的话那就更对咱们不利了,刘邦没办法,只有封韩信为齐王。

image.png

  楚汉传奇剧照。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韩信自恃手握重兵占据一方,竟然在刘邦那么危急的情况下全然不顾刘邦的死活,还要挟他,这脑袋不是被驴踢了吗,虽然这次刘邦迫于无可奈何屈服了韩信,但心里肯定记下仇了,有仇不报非君子啊,再说了刘邦也不是君子,依着刘邦的性格,以后肯定会新账旧账一起算的。

  其实韩信也未必有谋反之心,如果要反早就反了。项羽曾经派人劝过韩信,要他与楚联合三分天下。可韩信却说:“我在项羽那里侍奉过多年,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不但不用我还冷嘲热讽,可汉王呢,对我言听计从,封我为上将军,所以才有我今天的成就。我是不会背叛他的,请转告项王,谢其美意。”

  刘邦晚年剧照。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其实我个人认为,韩信并没有谋反之心。只不过由于他的单纯,由于他的功高盖主,由于他的居功自傲,让刘邦认为,他还那么年轻,肯定比我活的时间长吧,如果不除掉他,那在我百年之后,我的儿孙们肯定降服不了他,还不如趁我活着拿下他一了百了,也算替儿孙们扫除了一个最大的障碍。

  所以韩信的死并非偶然,和他自身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他能像张良一样,有着高度敏感的政治觉悟,能不把权力和功名看得那么重,也不至于以谋反的罪名被处死。可悲!可叹!可怜!

image.png

  韩信被杀剧照。

  04总结

  分析一下这三个人,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当刘邦怀疑他们的时候,张良不用人提醒,自己就卷铺盖走人了,所以结局最好。萧何呢,三次都是被人提醒,可也三次都化解了,虽没有戴上谋反的罪名,可晚年也很凄凉,结局不好不坏吧。韩信最惨,没有一个人提醒他,结果命丢了还被夷三族。可以看出韩信的人缘有多差了吧。

  也许身不在其位,咱们是很难体会到当权者那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的。如果你当上了皇帝,你会不会也像刘邦一样呢?尤其当你感觉自己年事已高,时日不多的时候,是不是也会考虑到要为自己的儿子继位扫除一切障碍呢?

  他们都没有错,错就错在生逢乱世、身不由己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风云人物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