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时期有哪些汉人大臣被重用了,他们有谁被雍正视为亲信?

时间: 浏览:加载中...

  你真的了解雍正皇帝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清朝自入关以来,历代皇帝对于任用汉人大臣,都采取了比较审慎的态度。雍正皇帝可能是一个例外。雍正皇帝提拔重用了一大批汉人大臣,将他们安排到十分重要的岗位上去。甚至还有4名汉人大臣,被雍正皇帝视为心腹、亲信。

image.png

  这4名大臣分别是年羹尧、田文镜、李卫、张廷玉。

  年羹尧是雍正皇帝的宠臣。当雍正皇帝还没有当皇帝时,年羹尧就已为他效力多年,两人的关系好得不得了。年羹尧平定青海之乱后,雍正皇帝将他封为一等公,是“三藩之乱”后第一个被封为公爵的汉人大臣。

  雍正皇帝曾经亲热地写信给年羹尧:“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朕可想死你了,快来京城,我要和你商量国家大事。)肉不肉麻?

  田文镜在康熙年间就已步入官场,但一直没有得到重用,到61岁高龄还仅仅是一名基层干部。雍正皇帝即位后,田文镜得到了他的赏识,得以青云直上,官至河南山东总督,兼北河总督。田文镜在河南推行摊丁入地、士绅一体当差纳粮等改革措施,引起一些官员的不满,遭到弹劾。雍正皇帝不以为然,称他是“模范疆臣”。

  田文镜70大寿,雍正皇帝特意送他一些自己炼制的丹药,并且喜滋滋地说道:“田老爱卿,虽然你年近70岁,朕还是希望你能够老年得子。这个丹药特别好,朕都吃过了你怕什么?”嗯,不知道雍正皇帝怎么知道田文镜有老年得子这个想法?

  李卫不是读书的材料,凭借家里有钱,买来一份官职,进入官场。雍正皇帝很赏识李卫的办事能力,接二连三地提拔之后,大字不识几个的李卫竟然在1727年升任浙江总督。

  李卫在浙江总督任上勤于政事,经常累得吐血。雍正皇帝闻讯,专门派人给他送去药品,还让李卫将自己的八字写来,意思是要帮他算命。李卫依言而为,不过雍正皇帝没有批复。从李卫在雍正一朝官运亨通来看,雍正皇帝对李卫的八字是满意的。

image.png

  张廷玉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在康熙时期就已经入值南书房,进入权力中枢。然而,张廷玉真正受到重用,还是雍正时期。

  雍正皇帝继位后,选择张廷玉作为辅佐他处理军国大政的左臂右膀。原因之一,是因为张廷玉的父亲张英(安徽六尺巷事件的主角),是雍正皇帝的恩师,两人关系非同小可。雍正皇帝视张廷玉为好友,曾经这样说:“朕即位十一年来,朝廷之上近亲大臣中,只和你一天也没有分离过。我和你义固君臣,情同密友。”

  后来,当雍正皇帝病逝时,还在遗诏中授予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配享太庙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荣誉。清朝立国近300年,总共才有27个有功皇族和异姓功臣配享太庙。这27 人中,只有张廷玉一个人是汉人大臣。由此可见雍正皇帝对张廷玉的宠爱。

  在年羹尧、田文镜、李卫、张廷玉4人之外,雍正皇帝还提拔重用了岳钟琪、杨宗仁、李绂、史贻直、杨名时、高其倬等一大批汉人大臣,他们多年担任总督级别的封疆大吏,兢兢业业地工作,为国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虽然清朝入关以后,一直强调“满汉一体”“满汉一家”,但满人大臣在地位上要高于汉人大臣,这是不争的事实。雍正皇帝重用汉人大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汉人大臣在政治上的地位。雍正皇帝甚至还从奏折上的自称,来缩小满人大臣和汉人大臣之间的差距。

  在顺治、康熙年间,满人大臣在奏折上自称为“奴才”,汉人大臣在奏折上自称为“臣”。雍正皇帝在1723年8月16日下了一道上谕称:“凡奏章称臣、称奴才,俱是臣下之词,不宜两样书写。嗣后着一槩书写臣字。”

  雍正皇帝认为,“臣”和“奴才”都是表达“臣下”的意思,没必要分开,应该统一自称为“臣”。

  有一年,湖广总督杨宗仁给雍正皇帝上了一道请安奏折时,自称为“奴才”。雍正皇帝看到这份奏折后,亲笔划去“奴才”两个字,在旁边补上“臣”字,并认认真真地批示了4个字:“称臣得体。”

image.png

  显而易见,雍正皇帝认为自称为“臣”更为得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风云人物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