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孔子和孙武都在他国出仕,为什么不说他们叛国?

时间: 浏览:加载中...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商鞅、孔子和孙武是叛国贼吗?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商鞅是卫国人,战国时期,卫国是魏国的附属国,所以商鞅从名义上来说,也是魏国人。可是他却在秦国实行变法,帮助秦国走向强盛。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宋国人,祖上都是宋国人,为了避祸才来到鲁国为官。孔子在鲁国出生,此后在鲁国为官,56岁开始周游列国,寻找在列国为官传教的机会。

  孙武又被称为孙子,他本是齐国贵族,后来受到伍子胥邀请,从齐国前往吴国,帮助吴王阖闾攻打楚国,建立功勋。

  以上这三位,全部都有在其他国家出仕的经历,而且基本都是主动出去寻找机会。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商鞅、孔子包括孙武都是叛国之人呢?当然不能。

image.png

  01春秋战国时期,人才可以四处流通。

  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生存方式。明朝每个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清朝谁家的老祖宗还没有挂过辫子?所以说不要用同一种道德标准去衡量不同时代的人。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柰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原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史记》

  在春秋战国时期,顶着同一个周天子,各路诸侯各自为政,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大大小小数十个割据势力。

image.png

  这些割据势力主要以家族形式为主,每一个诸侯国都有一系列贵族家族称王称霸,为了让自己的诸侯国逐渐强大起来,这些贵族集团必须要不断吸纳人才。

  那个时候教育没有普及,有机会认字的,那都是贵族子弟,有才能的可就更少了。为此比较小的诸侯国,国内人才根本就不够用。

  在这种情况下,高价聘请外国高级人才的现象就出现了。有些诸侯国比较强大,人才众多,那些不愿意做凤尾的人才,宁可到小诸侯国做个鸡头。

  这就出现了人才争夺战的场面,不管是军事人才还是治国人才,但凡有一技之长,这些诸侯国都想要将其收入囊中。

  尤其是到了战国时期,人才争夺战几乎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商鞅、张仪、吴起等人纷纷离开自己的母国,前往异国他乡效力,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诸侯国的强弱才逐渐分明化。

  小诸侯国逐渐被吞并,大诸侯国不断强大。有钱人越来越富有,穷人连后代都不会有,这就是现实。

image.png

  02商鞅、孔子都是在母国不受重用,这才想到出走。

  当时有才能的人很少很少,官场基本上都被贵族子弟给承包了,而这帮人很多都是酒囊饭袋。可是他们弄权是有一套的,看到有才能的人可能会抢了他们子孙的官位,那他们当然不会袖手旁观。

  他们不会去管什么国家利益,那是国王该管的事情,贵族们都只会考虑自身家族的利益,为此不少有才能的人,是被迫离开自己的母国。

  孔子:

  孔子在鲁国其实就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当时孔子在鲁国也做了很多年官了,做到了大司寇的职位,算是大夫里比较高的位置了。

  可是孔子在帮助季桓子打击当权家臣的时候,同时摧毁了三桓的根基,这件事是贵族集团所不能忍受的。于是季桓子就把孔子给赶走了。

  孔子遂適卫,主於子路妻兄颜浊邹家。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居顷之,或谮孔子於卫灵公。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史记》

  在母国待不下去了,孔子这才开始了常年周游列国的事迹。由此可见,不是孔子想要背叛母国,而是母国不愿再用孔子。

image.png

  商鞅:

  商鞅所面临的问题就更加尖锐了,他所得罪的人,居然是魏惠王本人。当时公叔痤不断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他是天下奇才。

  可是魏惠王却不屑一顾,公叔痤见推荐不成,担心商鞅出逃,所以就让魏惠王将商鞅给杀了,否则他出去必然要帮助其他诸侯国。

  这件事魏惠王依旧没有采纳,因为在魏惠王看来,商鞅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根本不值得他为此大动干戈。

  在这种情况下,商鞅只能是离开魏国,因为一旦魏惠王回过味儿来,一定会找商鞅麻烦。与其辅佐这么一个昏庸的君主,不如出去寻找一位真正值得辅佐的君主。

image.png

  03孙武投靠吴国,并没有出卖母国齐国。

  孙武是齐国人,而且是齐国的贵族。可是孙武在齐国显然也没有得到重用。他在齐国并没有比较出色的战绩,至少缺少相关史料。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於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於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史记》

  在这个时候,他的好友伍子胥,将孙武推荐给了吴王阖闾。伍子胥是楚国人,可是他们全家都被楚国给杀掉了,只有他逃到了吴国。

  为了给自己家人报仇,伍子胥没有哪一天不在厉兵秣马。可是在军事层面上,伍子胥毕竟没有什么特长,于是他想到了孙武。

  为此孙武便从齐国来到吴国,帮助吴王阖闾训练士兵,并且帮助吴国军队进攻楚国,在消灭楚国以后,孙武并没有再为吴国效力。

  孙武选择归隐山林,不再为吴国训练军队。这里有很多种原因,有可能是因为伍子胥被杀,有可能是因为孙武看到吴王阖闾和吴国贵族们在楚王宫的暴行,感到不齿。

  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不愿意帮助吴国去对付自己的母国齐国。因为吴国北上就与齐国接壤,这两个国家常常会发生一些小规模的争斗。

  如果孙武继续为吴国效力,说不定就会成为自己母国的对手。孙武还有一个庞大的家族在齐国,他是不可能与齐国为敌的,所以他选择归隐山林。

  由此可见孙武投靠吴国,纯粹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绝对没有背叛齐国这一说。在齐国不得重用,难道还不能出去打工了?

image.png

  总结:位卑未敢忘忧国。

  其实从我们现在的角度去看这些人,他们都是出卖了自己的母国,没有为自己的母国效力。这就好比现在的学生出国留学,就再也不愿回来,甚至会帮助国外研究设备对付我们一样。

  这个时候和春秋战国时期,可就不一样了。我们所面对的,也不是那个顶着同一个周天子的时代,所面对的是实实在在的外国。

  不能做对自己母国不利的事情,这是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你可以天高任鸟飞,可以享受超高的待遇,但是请记住这唯一的底线。最后用陆游的一首诗,奉送天下英豪。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陆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风云人物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