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薛宝钗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她错了吗?-趣历史网

时间: 浏览:加载中...

  众所周知《红楼梦》里的金玉良缘是很失败的,那么作为妻子,薛宝钗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她错了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薛宝钗嫁给贾宝玉为妻后不久,贾家就被抄家,贾宝玉不久离她而去……一系列的变故证明金玉良姻的失败。

  失败不止因为薛宝钗不是林黛玉,让贾宝玉意难平。他们的婚姻其实是和美的,夫妻也齐眉举案,相得益彰。

  之所以悲剧收场,源于薛宝钗并不是贾家真正需要的媳妇。

  金玉良姻代表的富贵传家,让贾家开了历史的“倒车”,最终“不过三代”。

  薛宝钗的个人魅力完全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她的门第出身对她思想形成的桎梏。

  不但不能拯救崩溃的贾家,还导致贾家彻底走入死胡同。就算不抄家,败亡也是难免。

图片.png

  这就要从薛宝钗两次劝说贾宝玉“科举仕途”讲起。

  (第三十二回)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得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帐话。”

  贾宝玉抱怨贾雨村来了每次要见他,史湘云便说他也到了适当应酬的年纪,就不为仕途经济,也要交个朋友。

  贾宝玉不爱听,袭人便提到上次薛宝钗“劝学”的事。

  薛宝钗的第二次劝学,通过贾宝玉的[悲愁喜乐]“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来看,应该是在贾家抄家后。

  当时宝钗夫妇投奔薛姨妈,却遭受甄士隐被岳父坑骗排斥的情况。

  他们一家人在薛家没有着落,贾宝玉还一蹶不振。

  宝钗不得已才像乐羊子妻一般“停机德”规劝丈夫振作,毕竟一家几口人还要仰仗他的支撑。

  彼时贾宝玉是丈夫,薛宝钗是妻子,一家人蒙难后举步维艰。

  此时宝钗不可能还像当日对表弟劝学时那么委婉,她的话也都是家中现实。

  只是贾宝玉彼时已到极限,宝钗之言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他无法承受家破人亡的同时,更自觉拖累了妻子家人。

  于是贾宝玉离家本意求死,却被癞头和尚度化,像甄士隐般一去不归。正是“女儿悲,丈夫一去不回归”。

  贾宝玉去后,薛宝钗“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悔之晚矣。

  薛宝钗的两次规劝贾宝玉,全都起到了不好的作用。但其实也都没有什么问题。

图片.png

  当时社会的普世价值,就是男儿当科举仕途。说好听得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难听点就是“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

  贾宝玉在学习的年纪,整日与姊妹们混在一起。不思科举八股,专好诗词歌赋,就像如今高中生面临高考却每天打游戏荒废时间,被劝说几句无可厚非。

  薛宝钗曾对林黛玉说过:“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

  等到家破人亡后,贾宝玉是他们小家庭的顶梁柱,妻子规劝丈夫振作起来,也没有错。

  但薛宝钗还是错了!

  她错在自己的思想“狭隘”于“男人分内之事”上,无法自拔。

  薛宝钗受的教育是男儿就要读书科举,兼济天下。女儿就要女红德行,相夫教子。被她称为“分内事”。

  分内之外的事就不应该做!

  薛宝钗的思想是教条的。她不知道“一样米养百样人”,人各有志,和而不同。

  贾宝玉志不在科举仕途。薛宝钗的劝说就是赶鸭子上架,成为贾宝玉的畏途。

  薛宝钗将贾宝玉的人生和志向,框在了大多数人都去闯的独木桥上,必然会得到和大多数人类似的“失败”结果。

  那“停机德”的乐羊子妻,能剪断机杼教育丈夫不该半途而废,在于乐羊子是仕途经济人物。只是一时懈怠,贤妻规劝他就能醒悟。

  贾宝玉不是此道中人,又岂是能劝醒的?

  贾母对此早看明白,才会对王夫人说贾宝玉是不听妻妾劝的,“我也解不过来”。

  贾宝玉天性如此,祖母、父母都劝不了,妻妾又如何劝?

  所以,贾母的“不管”,和林黛玉的不劝,其实是看透了贾宝玉的性格,不用管也没法劝。

  林黛玉比薛宝钗强,就在于她有效地规避了宝钗的错误。

图片.png

  黛玉的思想属于“条条大路通罗马”。读书科举不行,做个文人也不错。

  谁说李白、杜甫不能光宗耀祖?

  林黛玉鼓励因材施教,从她教香菱学诗也体现出来。

  林黛玉乐于鼓励兴趣和发展,不被薛宝钗的“分内之事”框住脚步。

  贾宝玉这辈子不行,还可以培养后代子孙,总有像香菱那样能“开窍”的。岂不也是成功?

  所以,薛宝钗的错,不在她劝贾宝玉的行为对错。错在她“不认识”贾宝玉,思想固化。这也是贾母反对娶商贾女儿薛宝钗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古文名著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