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诸葛亮的北伐为何会以失败告终?-趣历史网

时间: 浏览:加载中...

  诸葛亮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三国人物之一,自从刘备三顾茅庐请其出山之后,他就开始为了刘备的事业出谋划策,鞠躬尽瘁。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公元227年,诸葛亮向蜀汉后主上书《出师表》,誓师北伐曹魏。这个时候,蜀国也算是刚刚稳定不久,百姓与满朝文武,都是期盼和平与稳定。

  但是,贵为丞相的诸葛孔明就是想出征魏国,也许是老糊涂了,也许是心里有执念,就是疏通不下来。

  不论是后主怎么以“相国年纪大了,不方便出征”来进行劝解,也不论是诸葛亮周围的大臣、谋士怎样以“安生养息、爱惜人力物力”婉言劝阻他,倔强的诸葛亮就是不听,活活的像是一个“陷入自我感动”的“老妇人”。

  此时此刻的诸葛亮,就仿佛是一个妥妥的三国加强版的“任我行”。

  蜀汉驻军的汉中地区与曹魏控制的关中之间,横贯着雄壮的秦岭山脉。蜀汉据险自守,“凡是具有利弊”崇山峻岭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交通阻隔、消息闭塞。

  由于长久没有战事,魏国边关的军队,一时间疏忽使得蜀军钻了空子。诸葛亮北伐进取祁山之初异常顺利,曹魏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很快叛曹降蜀。

image.png

  这个时候,蜀军占据了上风。面对如此大好战机,诸葛亮却上演了一幕“聪明反被聪明误”,开始胡思乱想,纠结起来了。

  在诸葛亮的“拖延症”下,魏国大军匆匆地赶到陇西,三郡很快被收复了。想必到了这个时候,反反复复的诸葛亮可以长舒一口气,心想:“果然不出我所料,魏军有诈”,也因此不必再纠结了。

  与此同时,蜀汉军队也失去了已经占领了的大魏国三郡。“一生唯谨慎”,越是关键的时候,诸葛亮过于“极端化”,过于谨慎、小心翼翼,很多时候使得本该胜利的战争,莫名其妙的失败。

  诸葛亮之所以有,如此的战术表现,关键因素在于“纸上得来终觉浅”。诸葛亮缺少足够的地理游历经验、没有充分地掌握地理地形的实际材料,以及缺少成熟稳健的成人性格与心理素质。

  二、蜀国经济疲软,无力征伐

  当时刘备去世不久,蜀汉几年都没有军事动作。诸葛亮不能探知敌方详情,因此不敢积极进取战斗。

  魏国谋士司马懿评价他:“亮虑多决少。”诸葛亮战术的一贯表现,大概率的可以概括归纳为,行动迟疑、不能决断。

  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受制于经济力量,诸葛亮只能采取谨慎的战术。

  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积极地广泛招纳各地的经济学、水利人才,建筑人才、科技类人才,在广阔的魏国大有可为,本身魏国的地理位置,就是千里沃土地区,这是还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原地区,是无数年轻人与有志之士实现梦想的地方。

  在魏国大管家曹老板给出的各项优待措施后,当时魏国各地地方官员积极响应来自大汉中央政府的决议。各部门纷纷下发文件,贯彻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各片区,郡县的地方长官,有很多就是通过曹老板的“人才吸纳”计划进入到的领导岗位。再加上曹老板十分会做思想工作,懂得给手下进行“激励机制”,以及进行“末尾淘汰制”,所以曹老板手下的队员,都是他的“死忠粉”,都是纷纷响应起来。一时间,基层“人社局”与基层“住建局”为投奔魏国的各地高材生,送上了“温暖”与“福利”,并且表示,只要是好好干,为魏国的建设作出贡献,就可以充分地享受到魏国的“发展红利”。

  魏国在曹操的改革与发展之下,GDP总量是吴国与蜀国之和,“南里北里去做官,也是为了吃喝穿”,只有吃的饱、穿的暖,安居乐业一片喜气洋洋,才会更有干劲。不仅仅是魏国的户籍居民安居乐业,同样受益的还有魏国的军队。国库充裕了,将士们才吃得好,穿得暖,“军粮”与“军饷”发放及时,所以魏国老百姓家的孩子,也愿意到军营里面去,愿意积极地参军,建功立业,受到嘉奖与军队内部进职称,以此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与物质收获,“双丰收”。

image.png

  在曹操大幅度的务实的改革之下,魏国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不谈情怀,谈待遇”,“不画圆饼,给福利”使得魏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是一片积极地,欣欣向荣的良好状态。因此,魏国的“幸福指数”也是名列三国之首的。

  “得地失人,人地两失”,即便是蜀军一时的侥幸,趁魏军疏于防范,一时间得到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

  但是,“三郡归降而不能有”,蜀军获得三郡,却苦于无力据守。

  一方面是,补给物资不可能源源不断地及时有效输送到这三个地方,另一方面蜀军根本就没有数倍于己的曹魏军队,可以进行屯兵,随时准备进行正面交锋。

  蜀魏战争的本质是,依赖于国家发展的综合实力,国家的军事支撑,与国家吸纳人才与人力资源的国家软实力。

  三、损失惨重,穷兵黩武

  《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诸葛亮有经济管理之才能,能与管仲等相提并论,也可谓是一个人才与能人。

  诸葛亮有治理地方之才能,但无南征北伐之实干。他连年北伐,却始终成就不了功业,但是,他还是不进行自我反思,还是不知道转弯,坚持一条道路走到黑,置蜀国的长远发展于不顾,置蜀国的生死于不顾,只是为了自己的执念与自己心中的“梦想”。这不得不说,单从这一方面来看,诸葛亮难免有一些自私自利之心。

image.png

  公元223年,刘备兴兵伐吴,结果是“雷声大雨点小”,最后落得一个兵败夷陵的下场。

  刘备去世后,蜀国的江山动荡,面临的困难已经是迫在眉睫了。强盛时期的蜀汉,只有16万军队。此时的魏国军队保有量突破50万之众。

  蜀国北伐之时,蜀汉军营固定人数就只剩下3万人了,不仅如此,蜀汉在最后几年南征北伐之中,更是失去了大批重要的军政要员。

  根据史书,在刘备病重之时,南中的少数民族反。后来黄元、高定等人叛变了,蜀国上下动荡不安。

  不满45岁的诸葛亮,就在这样的形势下,把持了蜀汉的中央大权。诸葛亮急忙重整军队,平定地方叛乱,又用了整整五年,漫长的时间,才与东吴重修归好,这才勉强使得蜀国得以稳定,避免分裂。

  而到公元227年,平定完少数民族的叛乱,诸葛亮已经不顾国家虚弱,经济疲软,请求刘禅北伐曹魏。

  最后一路北伐,接连失败中,在“蜀国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艰难形势下,一步一步使得蜀国陷入战败的泥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风云人物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