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为何说他是个有智慧的人?-趣历史网

时间: 浏览:加载中...

  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欧阳修之所以能当伯乐,去爱才举贤,关键是他人品好,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有着一双充满精湛学识的识人慧眼。就是俗话说的“本钱”足。四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他爱学习,但家里穷,没有钱买纸笔,母亲就折芦荻杆当笔,用泥沙当纸,让欧阳修学认字和写字。著名的典故“画荻教子”来缘于些。

image.png

  在母亲的教育下,欧阳修自幼喜欢读书,没钱买书就借书来抄,由于天资聪明,不少书抄一遍、甚或读一遍就能背诵了。他不仅诗词写得极好,而且在文章、辞赋和历史研究上,都有着深厚的造诣,堪称为“百科全书”式的文坛巨星。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在他自己写的诗中揭开了秘密——“一生勤苦书千卷”。

  在学习中他独创了很多行之有效方法。如写文章他提倡“三多”,看多就是要多读书,多读大家的名作,并且努力做到熟练背诵;做多就是不能只说只想不动手,要多动笔勤加练习;商量多就是要多向人请教,多和朋友们切磋商量。思考问题他提倡做到“三上”,就是要把骑在马上的时间、睡觉才落在枕上的时间和上厕所出恭的时间,都要充分利用起来。

  有一次,欧阳修和“同年”谢希深、尹师鲁一起切磋文章,三人共同拟定了一个题目,然后分头去做。

  欧阳修用了500字,自己认为文章平淡无奇。尹师鲁用了380字,且文章结构严密,文采飞扬。欧阳修很佩服,专门备了酒菜,到尹师鲁家去,边吃边探讨。半夜回家不急着睡,而是思考成熟后提笔重写。

  这次用了360多字,立意高远了,说理更加完整精练。尹师鲁读后佩服地说:你的进步真是一日千里啊!

  (二)助苏轼“崭露头角”

  在历史上,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帮助苏轼“崭露头角”的故事让人津津乐道。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礼部举行了一次全国性的考试来选拔人才。欧阳修任主考官,当时的文坛大V梅尧臣等人任评委。一贯主张学以致用的欧阳修,为这次考试出的题目是根据“罪疑为轻,功疑为重”的观点,写一篇策论。

  在中国古代,策论的意思是议论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写向朝廷献策的文章,也可作为考试用的文章类型。这次考试影响很大,盛况空前。

image.png

  后来成为北宋文坛大V的苏轼、苏辙、曾巩等人都是通过这次考试录取的。当时20岁出头的苏轼更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通过这次考试脱颖而出。

  这篇佳作先是由评委梅尧臣发现的,欧阳修收到卷子读后十分欣赏,很符合自己提出来的主张,打算把其定为第一名,但觉得写法上似乎有些熟悉,好像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

  为避开瓜田李下之嫌,就定为了第二名。按当时的礼节,所录取的学生拜见恩师时,欧阳修才知道是苏轼的大作。

  号称读遍天下书的欧阳修,对文中引用的一个典故不知出处,就不耻下问于苏轼,苏轼不好意思地说是自己瞎编的。

  欧阳修大为赞赏,说道:读苏轼写的文章,激动得汗水都流出来了,感到十分兴奋,我们老一辈的人,应该为后生们让路。

  从此以后,苏轼的每篇诗文,欧阳修都要安排专门时间认真浏览,向朋友推荐。他曾给自己的儿子说,再过三十年,苏轼的名气就要过自己。果然如欧阳修所言,以后苏轼成为了北宋文坛的新盟主,后世无人超越。

  (三)以弹劾为名保狄青

  狄青是北宋朝的名将。他出身于贫苦的家庭,十多岁时,因与乡邻发生纠纷被官府抓进牢房,按当时的规矩在脸上刺字后注销户籍,发配到京城充军。他精通骑马射击,从在隶属于御马直的部队当一名骑兵起步。

  他善于谋划,向敌人冲进攻时,带一副铜面具,披头散发,吼声如雷,好似入无人之境似的冲来冲去。敌人见了他就望风披靡,无人敢阻挡。由于战功卓著,逐步得到提升,先后任散直、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挥使等。

  经略使韩琦、范仲淹认为他是个奇才,对他以礼相待。范中淹教他读书。有了一定文化后他如虎添翼,掌握了不少兵法,打仗更厉害了,官升迁至枢密使兼中书门下平章事。北宋朝,枢密使管军,中书门下平章事管政。狄青成了军政都要管的朝廷重臣了。

  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狄青这根“出头椽子”,在重文轻武的北宋不遭难才是怪事。他在开始升迁时就有“恐四方轻朝廷”的议论。当上朝廷重臣不久,谏官因听说他家的狗头上生角,请朝廷将其削职调出京师,京师发生水灾他将家搬到佛殿去住被议论纷纷……简而言之,要求罢免狄青。

image.png

  很多人不理解的是,欧阳修也写了两份关于狄青的奏章,头一个奏章讲狄青劳苦功高,第二个奏章要求罢免狄青的高级职务,可随意安排到一个地方去,“为国家消除可能发生的灾难”。朝廷采纳了欧阳修的建议,免去现职,出知陈州。真格是连降N级哟。

  被降级后的狄青想不终,嘉祐二年(1057年)三月,年仅四十九岁时抑郁而终。

  不少人对欧阳修的做法不理解,当时北宋外患如此严重,武才匮乏,这不是在帮敌人的忙吗?有的后世人甚至把他比喻成了秦桧。笔者管见,欧阳修早就考虑到了,狄青倘若还不醒悟,不思激流勇退的话,肯定不远的将来有性命之忧!因此,欧阳修“弹青”,实为“保青”。

  哎!毕竟是武人出身,狄青没明白这个道理,英年早逝,可叹 !可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风云人物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