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趣历史网

时间: 浏览:加载中...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此诗把作者压抑已久的情感喷薄而出,他抛弃了一切的比喻和刻画,直接抒发心中郁塞不平的悲慨之气,非常动人,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吧。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②。

  念天地之悠悠③,独怅然而涕下④。

  注释

  ①幽州台,即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

  ②“前不见”二句: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如燕昭王、乐毅等。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

  ③悠悠:旷远无穷尽貌。

  ④怆然:悲痛貌。

图片.png

  古诗赏析

  这四句诗来自《楚辞·远游》:“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步徙倚而遥思兮,怊惝恍而乖怀”。《远游》篇是楚辞体,以“兮”字体现出一唱三叹、摇曳生姿的特点;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感叹人生短暂、宇宙无垠、时光流逝的主题,与“远游”篇一脉相承,但艺术表现更加出色。“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前”与“后”两个词,展开了一个时间的序列,它的两端是无限扩展的,而“见”与“不见”的主体,也就是作者,他处在这样一个茫无涯縵的序列上的一点,就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让人感受到这个主体的渺小。两个“不见”,则强化了一种独立于时间之河中的孤独感。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两句虽然在语言形式上是对偶的,并且似乎以两两相对与前两句自然形成两个小段落,但在语意结构上,其实可以理解为三一式的。就是说前三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群。“念天地之悠悠”,表现的是空间的茫无涯縵,在这样阔大的空间中,作者的渺小同样体现出一种鲜明对照。它与前两句作者对于时间的感受共同形成一种广阔无垠的时空观照,而一个“独”字,则强烈地表明了作者在茫茫时空中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从现实的层面来说可以理解为是作者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知音,从思辨的层面来说则体现了作者的一种宇宙意识。时间在不断地并且永不停歇地流逝,天地是这样广阔无垠,而又亘古永存,相比起时间与天地宇宙,人却是这样的短暂与渺小。而不管在哪个层面,由于具体背景的模糊,它其实都反映了人类的一种共通的情感与思想。事实上,这首《登幽州台歌》,短短的四句,之所以有感动人心的力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具有情感和思想的普遍意义,这种普遍意义,可以广泛到全人类。在这四句里,作者没有描述任何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关的东西,正是这种背景的模糊性才更容易引发普泛的情感与思索。它之所以成为众口传诵之作,就在于突破了一时一事的限制,以无限的时间和无穷的空间为背景,刻画出一个伟大而孤傲的形象,同时也隐含着生命短促的悲哀。而这样短短四句之所以千古传唱,在于它写出了全人类共有的情感感受,写出人对面对浩渺无垠的天地时空时深刻的孤独感和不断追索的宇宙意识。

  作者完全以情绪贯穿始终,他的写景其实是极为粗线条的勾勒,省去了一切细部的描写,因为毫无雕饰之感反而别具朴拙之美;诗歌正是用这种粗线条的勾勒烘托着形象主体情绪的表达和宣泄,这种表达和宣泄因为直指人心而动人心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诗词名句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