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对霍去病的评价为什么不高?-趣历史网

时间: 浏览:加载中...

  司马迁对霍去病的评价为什么不高?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image.png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话流传甚广,和司马迁的《史记》关系很大。

  历史上的李广被誉为“飞将军”,传说匈奴人听到他的名号就害怕,不敢主动来犯;然而很多次,李广的表现好像并不是那么强,反而是卫青取得赫赫战功,将他比下去了;漠北之战中,李广因为迷路没能参战,又愤又愧之余,决然自杀。

  面对这样一位悲愤的英雄,司马迁是给予了很高评价的。不仅为其做了一大段丰富的赞赏评价,而且还为他立传,为他的死鸣不平,认为他只是“时运不济”。

  然而相比于与李广同时期、同时也比李广要强的卫青和霍去病二人,却好像并不怎么受到司马迁的待见,即便是在《史记》中,对卫霍二人的点评只是寥寥无几。尤其是霍去病,他年纪轻轻就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守卫边疆立下汗马功劳,可司马迁在描写他讨伐匈奴的功绩时,避开功绩不谈,反而大篇幅描写和记录霍去病讨伐匈奴的完整过程,本该有的赞扬点评,也只是一句“为将之道”而已。

  在这样鲜明的对比下,有读者就疑惑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司马迁对霍去病的评价不高呢?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差距,第一个原因,必定与司马迁的身份有关,作为一个记录历史的修史者,必须要保证公平公正。我们都知道,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堪称是千古佳作,就连鲁迅也评价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能够作为后世参考的重要史料流传千古,发挥着重要的参考依据,这和它本身的公正脱不开关系。

  然而,在写《史记》的时候,司马迁并不是正常的状态,他为李陵辩护再加上奸人陷害,被汉武帝处以宫刑,也就是被阉割了,这是多么屈辱而又惨痛的经历。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司马迁仍旧凭借着坚强的毅力,继续撰写《史记》。

  但被阉割的司马迁心中是委屈的,是不服的,或许也是充满怨气的,这种怨气直接针对“不明是非”的汉武帝,甚至连带着与汉武帝有着裙带关系的卫霍二人,也被司马迁所反感。换句话说,卫青是皇后卫子夫的弟弟,霍去病是皇后卫子夫的外甥,他们两个人被汉武帝所重用,在蒙受冤屈的司马迁看来,未必是光彩的。

  因此,在主观情绪上,无论卫霍二人取得多么大的成就,司马迁都不认为他们是完全依靠自己,就如同他在《史记》中大篇幅描写霍去病讨伐匈奴的过程,而刻意减少霍去病已取得的功绩成分,大概率就是为了侧面表现出一层意思——霍去病的功劳不过是源于皇恩浩荡,是因为汉武帝的恩宠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处记载,也能窥得司马迁的心思。那就是,霍去病费力收复河西,匈奴人来投降,司马迁表述的是“降者数万,号称十万”。也就是说,实际上投降的人数也不过几万人,但霍去病说的是十万人。背后的隐语是,实际上霍去病没有那么大的功劳,但是他却号称那样大,这种写法,一般写反派才会这样写吧。

  这看起来,颇有一种“我不喜欢你就不想搭理你,但为了工作我还是要写你,能少写就少写”的感觉吧。

  不管怎样,从司马迁对霍去病的描述中,就能隐隐察觉到,他对霍去病的评价不高,不认可他的功绩,大概率是主观情感上不认可他。

  而飞将军李广的愤然自杀,这样悲壮的遭遇和自己又有那么几分相似,司马迁从内心深处对李广有一种惺惺相惜,同时在为其撰史的时候,也不自觉流露出一种“李广难封”的悲悯与遗憾。另一方面,据说司马迁和李广的关系不错,当初被处以宫刑不就是因为司马迁为其孙子李陵辩护吗?

  不得不说,主观情感上虽然有差距,但司马迁仍然尽好了一位修史学者的义务,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实场景,少掺杂个人评价,如此已经实属不易了。

  但飞将军李广若泉下有知,必定会感谢司马迁为他的立传,让并没有取得什么贡献的自己,能够享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高度赞誉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