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古人打仗是如何知道对方人马数量的-趣历史网

时间: 浏览:加载中...

  对古代打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打仗,对方人马数量从何得知?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古代,要想打赢一场胜仗,必须要全方位摸透敌方的实力,综合权衡双方兵力数量和装备水平的差距,甚至悉数知晓敌方的战术部署和后勤补给能力,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对敌方实施精准预判和可行的战略打击。

  古代战争

  在古代传统的冷兵器战争之中,人数至关重要,人多势众往往能占据先决优势。因此,在古代军事战略之中,人马数量是一个最为基础且十分重要的实力依据;在打探敌情之时,人马数量往往也成为首要知道的情报。

image.png

  古代战争

  然而在通讯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可不存在现代所谓的“无人侦察”黑科技,古代人也不可能明目张胆地跑进敌军阵地里一个一个地数人头;所以对于古代人来说,想要摸清敌方的老底,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在许多古代历史战争的记载里,古人们也总是能够精准描述出双方的人马规模和数量,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其实,这就是老祖宗的智慧所在。

  对外宣称的兵力可不可信?

  事实上,在战争正式打响之前,大多讲武德的古人们都会提前“自报家门”,气势汹汹地告知对方自己一个大致的兵力数量,例如:“吾领五十万大军前来会战!”“百万雄师过大江!”等种种口号,听起来确实颇具规模,气焰十足。

image.png

  古代战争

  但是,对于古代善于钻研兵法的将领来说,除非是有十足战胜的把握才会“自报家门”,从气势和实力等全方位角度碾压敌方。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自报家门”都有些虚张声势的意味。

  土木堡之战

  比如明代著名的土木堡之战,在诸多史料的记载下,关于明军兵力的说法都并不一致。明英宗自称拢共有五十万兵力,但是,据《英宗实录》的记载,明英宗土木堡一战就算加上锦衣卫也才十五万兵力,离所谓的五十万兵力相差甚远。甚至,在《李朝实录》的记载里,明英宗只有八万兵力:

  ”皇帝领兵八万亲征, 出居庸关,行至长安。”

  这种谎报兵力的行为在古代历史战争上其实并不少见。名将岳飞,也曾带兵十万,却号称百万大军来攻打东平,看似“自报家门”,实为“谎报家门”,这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是运用心理战术对敌方实施打击。兵力弱势的一方可能会夸大兵力来吓唬敌军,兵力强势的一方也可能会故意缩报兵力来降低敌方的警惕性,隐藏实力。

image.png

  古代打仗

  同时,由于古代情报通讯水平落后,兵力的部署集结往往会有一些延迟,这使得战场情况瞬息万变,兵力结构数量都极不稳定。所以双方对外宣称的兵力其实并不可信,往往需要不断使用一些“特殊侦查手段”来随时刺探敌情,摸清敌军的真实水平,以及时调整战略打法。

  古代侦查手段

  比较传统的侦查方法是站在高处通过肉眼观察来大致推测敌军规模。

  印记侦测

  通常情况下,凡是大军行进之处必然会留下一些痕迹,比如灶坑就是一个较为明显的判断标志,因为一个灶坑一个小队,通过对敌军留下的灶坑数量就可以推算出大致人数。除了灶坑,马蹄印和脚印以及车辙印,也能用以推测行军的大致人数,但判断难度较大且判断数据不太准确。

image.png

  古代车马行军场面

  不过,“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为了防止被敌方刺探敌情,一般在行军途中都会注意清理痕迹,销毁灶坑。虽然用肉眼来估计兵马数量的侦查方法不太可靠,但是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推测敌军的军种类型,因为战车和马留下的痕迹较为特殊,可以用来推测敌军骑兵和战车的大致数量,并根据相应的兵种做出应对措施。

  军旗军鼓

  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军旗和军鼓的数量来判断敌军的人马。在古代战场上,旗和鼓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工具,它们并不像我们想象之中只是仅用以鼓舞声张士气的“花瓶”,而是一种传递信号,指挥战场的重要工具。

  古代战场军旗

  在信息技术落后的古代,战场人多嘈杂,场面混乱,想要下达将令来指挥战场数以万计的士兵十分困难: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指挥靠破锣嗓子吼出来并不现实,人一多,士兵就不容易听清口令。而且吼的时间久了,对指挥的嗓门也十分不友好,反而影响了指挥效率。

  指挥往往需要借助一些更加便捷的外力,而显眼的旗和声音巨大的鼓就成了上乘选择,因此每列大军都会配备特定的军旗和军鼓,用挥旗和敲鼓的方式来传递指挥将令,便于全方位大军都能接收到准确的指挥信号。同时为了对传递的信号进行“加密”,不同大军都有自己特定的“旗语”和“鼓语”。

image.png

  战场挥旗

  当然在侦察敌情时,不一定非要弄清楚敌军“旗语”和“鼓语”的准确含义,只需要弄懂对面有多少面旗,多少面鼓即可,就能推测出敌军的大致人数。这种方法比起前者来说,辨认的难度更小,得到的兵力数据更为准确。

  粮草规模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粮草对于古代大军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在白起著名的长平之战中,就是通过地形围堵,断了赵兵的粮草补给,使得赵兵四十五万大军困于坑中,全部溃败,到最后甚至同类相食,惨不忍睹。

  不难发现,古代行军打仗十分注意粮草的后勤补给,往往在行军之前要先保证粮草能提前到达目的地,才能让士兵生存物质得到充分保障。

  古代运送粮草

  在兵家之战中,针对粮草资源的争夺和保护也是一项重要的战役。在销毁和拦截敌方粮草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敌方粮草的规模数量来推测敌军的大致人数。

  行军扬起的沙尘

  由于古代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大多都是在原始的土路和沙地上行军,因为行军人数众多,往往会扬起很大的烟尘和沙土。一些经验丰富的将领往往通过敌军扬起的沙土就能辨别出敌方大军的大致数目。但这种方式和脚印一样,容易受到敌方刻意营造出来的现象所迷惑:有的大军为了隐藏自己的真实兵力,会刻意在行军过程中制造大量烟尘带给敌方错误的讯息。所以用沙土来判断敌军数量,准确率也并不算高。

image.png

  行军扬起沙土

  斥候细作

  此外,用一些痕迹和标志来间接判断敌军数量也许是能推测个大概,但想要打探具体数量或是其它更为有用的信息,还是需要派遣斥候细作-也就是所谓的“间谍”,“侦察兵”深入敌方,实施精准侦查。

  作为一个斥候,必须要善于隐藏伪装,并具备极强的近身格斗功力和骑射技术。在战场之中,首先需要打探战地附近的地势地形,以及水源道路等重要信息,并将其画成军事地图捎回营中,便于作战。

  随后,斥候需要潜伏在敌军行军附近,使用前方提到的侦查手段来推测敌军兵马数目,有时甚至会打扮成当地百姓找敌军士兵套话,并试图混入敌营。

  斥候小队

  在混入敌营后,还可以根据敌营营帐的数量来推测大致兵力。有时,武艺高超的精英级斥候还会趁机深入敌方首领中心,盗取重要机密文件,甚至直接刺杀首领,给敌军来个致命一击。当然,能完成“致命一击”的斥候少之又少,斥候作为一个高危职业,很容易在侦查任务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就被敌军发现,面临死亡。

image.png

  战将单挑

  所以,大部分斥候都不会太过深入敌方内部,通常在打探到敌军相对精确的一个兵力数据后,就会回到阵地,在没有其它侦查任务的时候,就会在营地附近针对敌方派遣的同行斥候进行排查抓获。因此,双方斥候相遇往往会出现“战将单挑”的局面,互相驶马对冲,以箭枪马刀互相招呼,调转马头为一个回合。

  斥候单挑时,周围的部队通常会观战喝彩,摇旗助威。斥候战胜能威振军心,也能受到军功恩赐。斥候在古代战争里发挥的作用十分显著,是古代侦查手段的重要成员。

  总结

  总的来说,古代沙场之中,除了用肉眼可见的兵刃相接,浴血奋战来一决胜负,还充斥着双方兵不血刃的智谋搏杀和运筹帷幄,在彼此布下的天罗地网之中明争暗斗。一场战争不仅是人数和武力的比拼,也是谋略和战术的厮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