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么军训?揭秘古代军训的起源和发展-趣历史网

时间: 浏览:加载中...

  古人怎么军训?揭秘古代军训的起源和发展,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一)军训的起源和发展,从夏商到春秋战国

  我国的军训最早可追溯至夏商时期。在商代,由于诸侯间战争增多,统治者对军事训练十分重视,除了对正规军队进行训练外,还通过学校对各级贵族子弟进行军事教育。

  从西周开始,学生的军训就很正规了。那时的政府设立“国学”与“乡学”,国学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当时,“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祀”指祭祀,“戎”指战争。即国家有两件大事,祭祀和战争。祭祀即礼仪,关乎统治秩序,战争则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所以两手都要抓。学校教育必须围绕“祀”与“戎”这两件事来进行。据《周礼》等记载,西周的大学是以习武为主的,教师一般由军官担任。军训主要内容为习射,即学射箭,还有驾驭五种战车的方法等。其中的“大学”,即以“六艺”为标准课程。

  “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是大学必修课。其中的“礼、乐、书、数”是关于“祀”的,而“射、御”是关乎“戎”的军训课,并且这两项排在六艺的第三和第四位,可见它的重要性。

  “射”顾名思义就是射箭,这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打猎还是打仗,射箭都是“必杀技”,所以很受重视,并形成隆重的“射礼”。天子通过射箭来选定诸侯王、卿大夫等。射箭考核为优者,可以参加祭祀,晋爵封官,增加封地;考核不过关者不能参加祭祀,还要受到削减封地的处罚。“御”即驾驭战车的技术,当时打仗不是骑战马的,而是用战车,所以驾驭战车的技术也很重要。当时的周天子还曾亲自到学宫监督国学子弟训练射术,即军训的情况。

  《周礼·保氏》中记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这是我国最早有关“学生军训”的文字记载。西周时,男孩长到十三四岁,就要学习“射”“御”之术,进行正规的军事训练了。

image.png

  春秋时期,诸侯纷争,各小诸侯国都很重视军事教育,军训开始迅猛发展。当时对广大“亦兵亦农”的普通国人来说,主要的军事训练和实战演习是通过参与田猎活动来实现的,再者就是学校军训。战国时期,天下更加充满火药味,习武更显得重要。“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各国统治者更重视军事,军训成为官办学校的重要内容。

  当然民办学校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很重视军训。比如被后世尊为教育家和圣人的孔子,在教学过程中甚至将射御之术看得与礼乐教化一样重要。孔子指出“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论语·子路》),把军事训练和教育的地位提得很高。据《射义》记载,“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可见孔子也是位文武双全的人物了。史载,孔子的3000弟子中,文武兼备者就有72人,证明孔子也是非常注重学生的军训的。那时,人们都把军事技能的高下,视为一个人是否贤能的标志,所谓“射御足力则贤”(《国语·晋语》)。

  (二)军训制度的衰落:从秦至唐宋元

  到秦汉之时,儒家学术逐渐被奉为正统,军事教育渐渐弱化,学校军训则开始迅速衰落。

  秦在统一之前,对军训是十分重视的。但秦始皇统一政权之后,收天下之兵器,铸成金人,便禁止民间习武了,连老百姓家的菜刀也是控制使用的。那时的军事只用在边防上,民间就不再有军事训练了。所以基本就谈不上学校的军训了。

  汉朝时,由于“马上得天下,不可在马上治天下”的理论的出现,尤其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学校只强调经学,自然不注重军训了。不过虽然秦汉时期学校军训萧条,却并未完全废止,在地方学校教育中也偶有少量军训的内容。东汉末年,王莽执政时期,经学家刘昆曾仿旧制,在每年春秋之际,他都会带领500多名弟子军训习武,以致王莽怀疑其图谋不轨,把他和家人都关了起来。可见,民间私学也必须以传授经书为主。

  魏晋南北朝至隋朝时,更是开始“偃武修文”,大力削减武备,国家教育重点由学武转为修文,科举考试开始成为主流。尤其是文、武分举后,文举不考武学,文人学子为谋取功名,不再学习军事,军训渐渐被弃之不顾,基本被废除。

  不过到唐朝,这一情况有所改观。“唐人尚武”,军训又被提了出来。我们知道,唐朝王室是有游牧民族血统的,给华夏农耕文明注入了强健的基因。唐朝初期实行兵府制,开创了武举制,进一步孕育了唐帝国全面尚武的国风;唐玄宗时期又实行募兵制,对藩镇幕府的设置,以及唐王朝对外战争、边疆开拓等政策,都助长了民间的尚武任侠之风。所以唐朝也是比较重视军训的,不过跟春秋战国时期的军训相比,还是相差很远。

  到了宋朝,朝廷为了保住赵宋王室的安稳,彻底消除地方藩镇势力,开始重文轻武,提倡以文官治理天下,兴文教、抑武事,武将地位被读书士子全面超越。到后来,随着程朱理学的盛行,国家再无尚武之风,并将习武跟赌博等恶习类同,视为下流,禁止学生参与。学校彻底沦为科举考试的训练场,学子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军训当然被取消了。

  元朝更惨,那时蒙古人唯恐汉人造反,就全面实行武器控制,大家谈武色变,军训,谁敢想啊?

image.png

  (三)军训制度的复兴:明清时期

  元朝被明朝取代后,尚武精神有所恢复。朱元璋力图在学校恢复孔子时期的“六艺”。他在1370年下诏,要求国子监和县学都要习射,并在科举考试中加上“射”“骑”科目。科考的引导,当然促进了学校军训的发展。不过明朝的军训仍然有所限制,这是因为程朱理学仍是当时的显学,仍受到最高统治者的极力推崇。

  清朝更加尚武,从官学、国学到地方学,学校的课程多数是文武兼备,直接开设骑射课程。文科考试也得先考骑射,尤其是八旗子弟,若武功不及格者就不能参加文科考试,更别提武科考试了。风气所及,民间也竞相效仿。所以那时的学校军训热情都很高。有些学校除了开设骑射课外,还有武术、举重甚至摔跤课。到清朝中期,由于“盛世”的原因,尚武精神消减,科举考试沦为八股取士的深渊。

  到清末时,清政府备受列强欺凌,尚武精神才又有所兴起。特别是,1894年,甲午战争的惨败让全国上下意识到“强兵尚武”的重要性。1902年,蔡锷在《新民丛报》发表《军国民篇》,倡导实行“军国民主义”,对国民进行军事训练。同年,蒋百里发表《军国民教育》,明确提出习武的重要性。1906年,清政府颁布《教育要旨》,把尚武教育正式定为教育宗旨,正式颁布学校的军训方案。

  总之,古代的学生大多情况下也是逃脱不了军训的,下面咱们看一下军训最被重视的时代,即春秋战国时代的军训情况。

  (四)看看春秋战国时期的军训,现在的学生幸福死了

  在春秋战国时的学生军训是非常重要的,项目主要是射箭和驾战车。别以为这些好练,其实难度非常大的。就拿射箭来说吧,可不是随便射着玩玩罢了,必须得练出真本事。

  射箭有5种技术,即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等,每项技术都要求很高。白矢,要求射出的箭要穿透箭靶,在箭靶的后面要见到箭镞,你没有力气,或不想用力如何能做得到?参连,就是会发连珠箭;剡注,要求离弦之箭水平飞行,速度奇快,容易射中目标,这是很不好练的,必须稳准狠;襄尺,则要求射箭的姿势必须正确,姿势不正很难射中目标;井仪,则要求四箭连射,射中靶时,箭头分布呈井字形,能形成极大杀伤力。

  再来看看驾战车,这也有5种技术,即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等。鸣和鸾,要求车辆起步必须平稳;逐水曲,要求车辆过河或在溪流中行走时既快又稳,不能翻车;过君表,要求在驾车过程中必须避开障碍物,迅速安全通过;舞交衢,要求碰上车辆拥挤时,能够像舞蹈一样,从车流中轻松从容穿过;逐禽左,要求驾车人善于驾车进行围猎,让车辆协助围猎,或者能够阻挡住猎物,给射杀猎物者提供方便。

  学校在军训时,要通过各种模拟来学习驾车术。不管是射箭,还是驾车,不练你个半死,是很难过关的。因为教官都是从战场上招过来的,正儿八经冲锋陷阵过的将军,如果碰上像张飞这样火爆脾气的将军,谁敢偷懒耍滑,还不揍你个半死?

  服了吧,这些射箭技术和驾车技术,岂是如今的半个月军训能完成的任务?想想古代的学生军训,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那种训练强度和复杂的项目,如今的学生幸福死了。不就练个立正、稍息、向右看齐、齐步走、踏步走、正步走之类吗?当然这也不好练。其实古代学生的军训也有这一项。比如在“六艺”之中的“礼、乐”,也有军训内容。因为“礼”就包含军礼、军令制度等,跟现在的正步走之类有相似处;“乐”包含军乐等内容,这跟现在的唱军歌也差不多。不过这对于他们来说,或者相对于射箭和驾驭战车来说,就是毛毛雨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