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王安石和司马光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趣历史网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您走进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故事。 他们曾经是相互倾慕的朋友,只是..
司马光的书法成就到达了什么高度?有这么一张纸,纸上也没多少字,却是件价值连城的藏品,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
单是收藏过它的名家就超过100多位,而且每个人还要在这张纸上,盖上自己的印章以示收藏过它的自豪。
它是一张什么样的纸,为什么会被这么多名家争相收藏呢?原来,这张纸的来历非同小可,它是大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写就的《资治通鉴》一页残稿,也是这部书留存至今的唯一手稿。
司马光出身官宦世家,官至宰相。他自幼便对史书极为感兴趣,宋神宗熙甯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被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
司马光虽然请求了外任,但他并没有闲着,而是主持编撰了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294卷300万字,这一编就是19年。上起商周时期,下至五代十国,共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在写《资治通鉴》时,手稿数量庞大,足足可堆满两个房间,编书用了19年,几乎耗尽了司马光的一切,他在给皇上的奏折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谓,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
可以说,司马光为此书付出毕生精力,成书不到2年,他便积劳而逝。《资治通鉴》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司马光实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清代学者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遗憾的是,由于后世战乱频繁,加之时代波折,司马光的手稿,留存到今天的就只有这一张纸了。
这一手稿为长卷形状,共计29行465余字,记东晋永昌元年事,残稿改动涂抹处颇多。
司马文正公的字,字体较拙,笔画内敛,但字体别有一种洒脱的感觉。隐隐感觉,起笔收笔的用笔明显受颜真卿颜体影响。
司马光留存下来的书法作品不多,他的字瘦劲方正,一笔一画都写得十分规矩,即使是长篇大幅,也毫不马虎。如此端劲的书风,与他忠直严谨的个性也是相似的。
司马光以正书和隶书为主要书体,且正多于隶。其正书的特点是:用笔提按分明,结体规整扁平,在横划的入笔出锋处,时常带有隶意蚕头凤尾的意图和造型,明显融入了隶书传统。而隶书的特点则是:淳古不及汉隶,流美不及唐隶,但其用笔方折斩截,笔力力透毫端,笔画沉涩刚劲,结体多取纵势。字体虽小而意气雄厚,转折之处,锋棱宛然,刚柔相济。线条以直弧相参,于朴拙之中带有十分秀美之态。其隶法之外兼带楷意,无一般唐隶多见的肥满之弊,有怒而不威的风致。
司马光之书法的成就,主要是由于他具有对书画和金石的学识与鉴赏之能,并根据个人胸臆,博采众家之长,融秦篆之圆劲、汉隶之凝重、晋人之蕴藉、唐楷之刚健于一炉,从而形成鲜明的个人面貌和风格,这在宋人书法中无疑是自成一家、独树一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您走进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故事。 他们曾经是相互倾慕的朋友,只是..
北宋司马光的《稽古录》写了什么?怎么评价?记事上始于三皇五帝,下至北宋英宗治平末年,年代皆超出《资治通鉴》断限以外,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司马光的书法成就到达了什么高度?有这么一张纸,纸上也没多少字,却是件价值连城的藏品,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 单是收藏过它的名家..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您一起看看北宋名臣司马光的政治生涯吧。 宋仁宗宝元元年(10..
历史上司马光的暮年岁月过得怎么样?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
司马光的文学成就有哪些?在现今比较有名的有《资治通鉴》、《稽古录》和《潜虚》等一系列著作,这些著作都是珍贵的历史资料,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
司马光所作的《谏院题名记》表达了什么思想?该散文叙述了谏官的来历,告诫谏官们要恪尽职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谏院题名记..
司马光为何如此坚定的反对王安石变法?有什么理由?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 公元1038年,二十岁..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您走进司马光大哥司马旦之子司马康的故事。 司马康(1050~..
司马旦是谁?和司马光是什么关系?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 司马旦,北宋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