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怎么来的?-趣历史网

时间: 浏览:加载中...

  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怎么来的?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一、为什么是“贞观”

  在所有关于唐朝的史籍和史料之中,几乎都记载着唐太宗李世民出生的时候“有二龙戏于馆门之外,三日而去”。

image.png

  又有记载说,李世民四岁时,曾有一位善于看相的书生晋见李渊,在看见李世民时,书生说道:“此子有龙凤的姿质,日月的仪表,到二十岁,必定能济世安民。”李渊害怕书生的言语泄露,便要杀他,结果书生忽然不见了,因而以为他是神仙,就取“济世安民”之义来作为李世民的名字。

  此事的真假我们暂且不论,之所以会有如此记载,其目的也不过是为了渲染李世民乃是天生的帝王之命,别人是争不去的,所以他能在“玄武门之变”中得以完胜。

  后来李世民真的做了皇帝,这似乎更加印证了“二龙”的传说和书生的预言,所以这两件事情都被载入了史册。

  627年,李世民改元为“贞观”,他所统治的那一时期也被后人称为“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鼎盛时期,最为繁盛的时期,倍受后世赞誉。

  年号的使用始于汉武帝刘彻,以后的历代帝王便承袭了这一做法。年号和人的名字一样,通常都具有美好的寓意。李世民是一代明君圣主,“贞观”年号并不是他个人凭空想象,也是名出有典的。

  《易经·系辞下》中有“天地之道,贞观者也”一句李世民的“贞观”年号则是取自于此。南宋理学家朱熹对这句话的解释是:贞,正也;观,示也。“贞观”以正示人也。

  二、君明则臣直,则国正

  贞观初年,唐太宗励精图治,广招人才,善于纳谏,而且从谏如流。他数次召魏征入内室,询问自己治理国家的得失,魏征则能知无不言,太宗都很高兴地嘉奖、采纳。据统计,贞观时期,魏征共直谏了200多次,可以说是唐朝的第一谏臣。他在朝堂上直陈太宗的过失,在早朝时多次发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因此有时看见魏征,心头也有些怵意。

  有人曾给太宗一只漂亮的鹞鹰,太宗很喜爱,看见魏征来,就将它藏在怀中。魏征奏事时间太长,鹞鹰竟被闷死在怀里。

  一次,唐太宗兴致突发,带了一大群护卫近臣,要去郊外狩猎。正待出宫门时,迎面遇上了魏征,魏征问明了情况,当即对唐太宗进言道:“眼下时值仲春,万物萌生,禽兽哺幼,不宜狩猎,还请陛下返宫。”唐太宗当时兴趣正浓,心想:“我一个富拥天下的堂堂天子,好不容易抽时间出去消遣一次,就是打些哺幼的禽兽又怎么样呢?”于是请魏征让到一旁,自己仍坚持这一次出游。魏征却不肯妥协,站在路中坚决拦住唐太宗的去路,唐太宗怒不可遏,下马气冲冲地返回宫中,左右的人见了都替魏征捏一把汗。

  唐太宗回宫见到了长孙皇后,犹自义愤填膺地说:“一定要杀掉魏征这个老顽固,才能一泄我心头之恨!”长孙皇后柔声问明了原由,也不说什么,只悄悄地回到内室穿戴上礼服,然后面容庄重地来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称:“恭祝陛下!”她这一举措弄得唐太宗满头雾水,不知她葫芦里埋的什么药,因而吃惊地问:“何事如此慎重?”长孙皇后一本正经地回答:“妾闻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征直,由此可见陛下明,妾故恭祝陛下。”唐太宗听了心中一怔,觉得皇后说的甚是在理,于是满天阴云随之而消,魏征也就得以保住了他的地位和性命。

  除魏征之外,王圭、马周、孙伏伽、褚遂良等人,也都是当时有名的谏臣。唐太宗初登帝位之时,由于他神采英武刚毅,进见的大臣,都举止不知所措。太宗知道后,每次接见大臣奏事,都和颜悦色,希望能听到劝谏。他曾经对公卿大臣们说:“人要看见自己的形态,一定要借助于镜子;君主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依靠忠臣。我若有过失,大家可以无保留地指出来。”

  太宗每次与房玄龄商议事情都不能决断,总是说:“除非杜如晦否则不能决断。”等杜如晦来到,总是采纳了房玄龄的计策,这是因为房玄龄善于谋划,而杜如晦善于决断。这就是“房谋杜断”的由来。二人同心辅助国家,因此房玄龄、杜如晦二人也成为被世人称道的一代贤相。

image.png

  有人诬告尉迟敬德谋反,太宗对尉迟敬德说:“有人说你谋反,这是怎么回事?”尉迟敬德答道:“臣下追随陛下身经百战,今天能够幸存,可以说是死里逃生。现在天下平定,还要怀疑臣谋反吗?”解下衣服扔在地上,露出身上的伤痕。太宗流泪抚摸着尉迟敬德身上的伤痕,说要把女儿嫁他,尉迟敬德说:“我听说与自己同甘苦共患难的妻子是不能抛弃的,臣妻虽不漂亮,但是与我共贫贱很久了。”太宗于是作罢,任命他为解州都督。

  三、征服东突厥

  鸿胪卿郑元绶出使突厥回来,对太宗说:“戎狄的兴盛或衰败,可以看其牛马牲畜的繁盛或衰弱。现在突厥百姓饥饿,牲畜瘦弱,这是要灭亡的征兆,不会超过三年。”太宗说:“是啊,但现在刚刚与之结盟,不可失去信义,要等到有了罪名,才能征讨。”

  贞观四年,即公元630年,突厥进犯边地,唐太宗派都督李世勣、李靖、柴绍、薛万彻为行军总管,共十余万人,由李靖统一调度,分兵出击突厥。

  李靖率精锐骑兵三千,自马邑进驻恶阳岭,夜里袭破定襄。突厥颉利可汗没料到李靖会突然到来,大惊失色。太宗派鸿胪卿唐俭前去招抚,李靖带兵和李世勣率兵在白道会合。白道是古道路名,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是阴山南北重要交通要道。

  李靖等人谋划说:“颉利可汗虽然失败,但他部众人还很多,如果让他们逃到漠北,今后就难以设法对付了。现在使者到他们那儿,他们一定觉得很宽心,放松警惕,要是挑选万名骑兵袭击,不必激战就可以俘虏他们。”

  张公瑾说;“诏书允许投降,况且使者还在他们那里,为什么一定要袭击他们呢?”

  李靖说:“这就是为什么韩信能够破齐地的原因,唐俭之类的人物没有什么可惜的。”

  于是连夜带兵出发,李世勣随后,在阴山大败突厥,斩首万余,虏俘十余万,将唐疆域开拓到阴山至大漠一带,并向朝廷发回捷报。

  颉利可汗失败,逃走投奔西突厥可汗沙钵罗苏尼失部落。任城王道宗带兵连逼,迫使苏尼失擒拿颉利可汗,行军副总管张宝相将其带回献给太宗。苏尼失部落举众投降,漠南从此安定。太宗登上城楼接受俘虏,让王道宗、张宝相等住在太仆寺。

  太上皇听说后慨叹说:“当年汉高祖蒙受被困白登之辱,无法雪耻,如今我子世民能灭掉突厥,我把国家托付靠得住的人,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召太宗和显贵大臣十余人,诸王及王妃,在凌烟阁设酒宴,喝到酣畅时,高祖亲自弹奏琵琶,太宗起舞,公卿大臣纷纷起身为高祖祝寿,直至深夜才罢。

  额利可汗被擒入朝中,当时边远各国来朝觐的很多,服装形式各异。中书侍郎颜师古请将服饰画成图给王后看,并画王会图,太宗允许。周边少数民族部落的君长来到长安请太宗做“天可汗”,就是所有这些部族的君长,群臣都高呼万岁表示赞同和庆贺。自此以后,太宗以天可汗身份赐封给这些部族首领玺印。

  至此天下太平,粮食也获丰收,年终清理案件,只有二十九人被判死刑。东到大海,南到五岭,都能夜不闭户,行商和外出旅行不带干粮,沿途都可以随时供给。

  四、第二次太子之争

  贞观十年,即公元636年,长孙皇后去世,太宗非常悲痛,说:“宫中再听不到规谏的话了,失去了一位好帮手。”

  原荆州都督武士彟(yuē)的女儿,年方十四,太宗听说她很漂亮,召入宫中,做了才人。后来成为高宗的皇后,就是武后。

  侯君集灭掉高昌,其地成为唐朝的西州。这样,唐朝的疆域东到大海。古到焉耆,南括林邑,北至大漠,都是唐的州县。

  当初,太子承乾喜声色田猎,行为奢侈靡烂。魏王泰多才多艺,得太宗宠爱,暗中产生夺取嫡子继承权的心思。太子知道了,暗中豢养利客给干、承基和武士百余人,谋杀魏王泰。太子知道吏部尚书侯君集心怀不满,便将他领到东宫,谋求保全自己的办法。君集因太子昏乱卑劣,想乘机暗算他,就劝他谋反。

  时逢太宗第七子齐王祛谋反,事情牵连到纪干、承基,以死罪投监,承基上报,告发太子谋反,太宗命中书门审问。谋反的事实已有,太子被废为平民,侯君集等都伏罪被杀,太宗改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此事发生于公元642年,即贞观十六年。

  太宗对侍臣说:“我若是想册立魏王泰,太子的地位他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规划创业得到的。自今以后太子行为不轨,分封的藩王企图谋取太子地位的,两者都弃而不立。要传给子孙,永远为后世遵守之法。”

  太宗觉得太子李治过于柔弱,暗中对长孙无忌说:“雉奴怯懦,恐怕保不住社稷。吴王李恪英武果决像我,我想立他为太子,怎么样?”长孙无忌坚持争辩,认为不可以。太宗说:“难道你以为李恪不是你自己的外甥吗?”长孙无忌说:“太子仁厚,是真正遵守成法贤明的一国之主。储君是非常重要的,怎么能数次更换呢?”于是太宗便打消了更换太子的念头。

  高宗时,房玄龄子房遗爱和高阳公主谋立荆王元景事发,吴王恪因此获罪,含冤而死,他的后代作了南唐主。

  贞观十七年,魏征去世,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魏徵死后,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

  不过不久,唐太宗因魏征曾举荐侯君集有当宰相的才能,如今侯君集因谋反被杀。太宗疑心魏征循私,毁掉了他所撰写的石碑。

  五、亲征高丽与民族大融合

  新罗派使节,说百济与高丽合兵,企图阻断新罗朝贡的道路,请求出兵救援。太宗派使臣带着盖有皇帝单印的诏书宣谕诏命,盖苏文不听诏命,使臣返回。太宗说:“盖苏文杀了他的君主,残害虐待百姓。如今又违抗诏命,不能不征讨。”

  太宗想亲征高丽,禇遂良极力劝谏也不听,遂命房玄龄留守京师。太宗到洛阳,下诏亲征高丽,任张亮、李世勣为行军大总管,诏各路军队分道进击高丽。太宗车驾到定州,攻拔辽东,进攻安市城。高丽大将延寿惠真率兵十五万救援。大宗命各路军队一齐发起攻击,当时一个名叫薛仁贵的龙门人,大声呐喊着冲锋陷阵,所向无敌。高丽士兵望风披靡,唐军乘机进攻,高丽军队大败,其将延寿惠真率众投降,高丽全国大为震骇。后黄城、银城人都逃走,数百里没有人烟。

  太宗攻安市城长期没能攻下,因为辽地寒冷得早,大地封冻,草木枯萎,士兵、马匹很难长期留在此地,况且粮食也将用尽,于是下令班师,并在安市城下炫耀一番兵马才撤回。安市城主登上城楼告辞,太宗嘉奖他礼节周到,赐缣百匹,以勉励他能努力侍奉其君。

  太宗因征高丽不成功,很后悔。叹息说:“要是魏征还在,一定不会同意我这次用兵。”下令以少牢之礼祭祖魏征,并将其所撰石碑重新立好,尉劳并赏赐他的妻子。

  太宗回师长安,派李世勣攻打薛延陀并使之投降。派使节招抚铁勒诸部落,铁勒部有百余万人,他们的酋长都请求入朝进贡。回纥等十一姓,也派使节也顺。太宗大喜,作诗说:“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命刻于灵州。骨利干(中国古代民族名,铁勒诸部之一)派使臣进贡。骨利干居住在西域大漠以北,和铁勒其他部落相距很远。昼长夜短,夏至日落后,天空中还有太阳余晖,羊肩肉刚刚煮熟,太阳就又升起了。

  后又有结骨(中国古代民族名。汉称坚昆,魏晋称结骨,即现在的柯尔克孜族)俟利发向唐朝进贡。结骨人身材高大,红发绿眼,自古与中国没有交往,至此入朝进贡。太宗说:“当年汉武帝穷兵三十年,也没有多少收获。怎比如今,以德政安抚四方,使偏远之地,都成为大唐的编户!”

  唐太宗还实行了与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和亲的政策,以婚姻亲情的方式协调强化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文成公主与吐藩松赞布的联姻和亲。开明友善的民族关系政策和制度在唐代的长期实施,大大减少了汉族和少数民族间的隔阂,增强了各民族间的广泛互补和血肉融合,实现了多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宏大局面。

  六、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生病,而且很严重。有说是痢病,有说是是服用天竺长生药导致暴疾,《旧唐书·郝处俊传》中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服胡僧长生药,遂致暴疾不救”。

  太子李治日夜不离太宗身边,有时几天不吃东西,头发也有些变白了。见此情景,太宗流着泪说:“你能这样孝顺敬爱,我死了又有何遗憾呢?”

  后来太宗病情日渐加重,诏长孙无忌、禇遂良入卧室,对他们说:“太子仁义孝顺,你们都知道,好好地辅佐引导他。”

  又对太子说:“有无忌、遂良在,你就不用忧虑天下事了。”于是命褚遂良起草遗诏。不久,太宗去世,在帝位二十三年,终年五十三岁。而他对历史的贡献却没有因此而磨灭,历史上也对他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旧唐书》中说,唐太宗“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北宋欧阳修赞叹道,太宗消除祸乱功比汤武,治理天下达到太平盛世好比成康;亲临战阵,战无不胜;虚心接受劝谏,爽直没有不能容纳的;自古无人达到的四方部族,无不服从,功业和德行都这样伟大的,自汉代以来,还未曾有过。

  唐太宗去世后,唐高宗李治即位,“贞观”的年号又延用了半年有余。公元650年正月,李治改年号为永徽,这一年即为永徽元年。

  而继“贞观之治”以后,唐高宗李治在此基础上又开创了唐朝的第二个盛世,史称“永徽之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