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进士多官员编制够不够用 再加上举人会不会太多了-趣历史网

时间: 浏览:加载中...

  对古代进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有那么多进士,官员编制够用吗?再加上举人是不是太多了?

  在西汉,全国共有1587个县,唐代有1557个县,明代有1472,清末1482。因此,在中国古代县的数量约摸在1500左右波动。而县又分:下、中、上、紧、畿、京6个级别,最低1级的下县也有3名官员的基础设置,即:县令、县丞和主薄。

image.png

  县丞、主薄属于助理官员,相当于听令而行的道具人,不用计较是否是科举出身, 让举人、监生或贡生来充数也是可行的。然而县令的身份必须是真正的进士。不仅入京参加过联考,还需要参加宫廷考试——名副其实地见过天子。

  就拿全部1500个县的县令来说,每三年对他们的表现进行一次绩评。按照正常的晋升、解聘、告病以及辞退,空缺至少有5分之1,也就是300人上下。易言之,每3年大约用300名进士来填补各地县令的空缺。事实上这并不多,刚刚好。

  但是,像进士这样的顶级人才,也不能全部被扔到基层去锻炼,暴殄天物,是要有差别的。1甲、2甲、3甲干部的选拔任用有其条文规定。第1名和最后1名肯定不能一视同仁,否则科举将失去其意义。

  大致就是:1甲在朝廷吃肉,2甲在京师啃骨头,3甲到地方喝汤。一般来说,1甲只有3人:状元、榜眼和探花,附带二甲的第1名(传鲈)将进入皇家学院。正所谓“非翰林不得入阁”,作为高级后备干部,将来的宰相,需要早些靠近天子和中心。

image.png

  2甲可默推为京师官员,留在国家的心脏首都。而三甲则默推为地方官员,被丢到首都以外的地方。《清典实录》:“二甲一至五十,位部主事;五十一至三甲十名,位中、行、评、博;十一至二十,位知州;二十一至五十,及推官。其余知县。”

  也就是说,2甲的100多位大部分能留京,并呆在6部观察实习,实习期满就能在部委级别的单位工作。前50人还可以直接当个处、科长。后50人能做个舍人、博士啥的,换了京城户口,有了金饭碗啦!

  3甲就比较惨,总共有200人。排名靠前的可以去偏远州当知州,与目前的县级市类同。21到50可以到州里当个推官或副市级干部。其余的就只能做县令喝汤。看见没?300进士,三砍两留,也不过100多人被用来填补县令的空缺?300对100,够吗?明显不够。

  几颗米撒水里,不用说稀饭,米汤都煮不了。那咋办?于是,“进士不够,举人、监生、贡生来凑”,为数量更大的中下层知识分子留下了前进的道路。这便是:“干部部门常打开,有钱有人快进来”啊。

  当然了,既然是凑数的就不要去想什么“上、紧、京、畿”等繁华油腻的地方。但“下、中、破、边”等偏远地区,还是可以派个“监生”担任县令,为国家“牧育百姓”的。

  上例是清初的顺治年间,面对刚入中原的满族,知识分子大多抱“观望”态度,人才短缺才尤其提升进士的待遇。到了康乾时代,干部储备越来越多,进士也没那么吃香,二甲的“京师名额”也越来越少了。

  不过,也有例外——大宋。就如题目一般,进士泛滥,以至于朝廷编制也容纳不下。原因是——每年组织进士考试,而且还上百上百的干。宋代官史:庚辰,礼部贡生从十至十五者,皆赐出身。

  这是太宗第1年收录的进士。接着年复一年,在他21年的任期内,共计录取进士近万人,平均1年招收约450人。这就不得了了。众所周知,在两宋的300年间,占领的领土只能算是“半个中国”,人口数量相对较少,这与明、清时期的幅员辽阔和庞大的人口相去甚远。

image.png

  那么为啥要这样干呢?大致推测一下:1是赵二会打仗,征伐四方,摧毁北汉,南进吴楚至交至、平息四川混乱,堪堪一统中原。在他的统治时期,大宋的疆域远超他的子孙,人口也有增长。

  2是至今争论不休的“杀兄”一事有可能真的是个问题,这家伙有罪,比他哥哥的“黄袍加身”还有罪。他也许是想通过提高招收人数+扩大奖励来赢得民心加固自己的王位,即使这种情况变得很猖獗。

  对比一下。唐代200多年时间,共组织进士考试268次,记录在案的进士约7400人。元朝组织了16次纳士,共收录1100余人。据《续书通献》记载,明代200余年共有88张榜单,总人数为24000余人。清朝开榜112次,约26000余人。

image.png

  而只有半壁江山的宋代呢?《北宋登科人数考》:81次52000余人。《南宋登科举人数考》:49次45000余人。两宋共有11万人,平均一次开考收840人。将两宋算319年,平均每年有340个进士。

  按照每次计,宋代进士录取率是唐代的11倍,元朝的12倍,明代的3倍和清朝的3.5倍。太宗一年录的人,超过了全唐的总和,或者做了明代5代才能完成的事。不难猜测,随着大规模的扩招,宋代书生们都跑来跑去、欢呼雀跃的样子。

  这真的是1个黄金年代啊。然而,仅仅几年之后,他们就傻了——进士太多,编制不足。——宋初,就有一批“后周老官”,又不敢使用又为了安抚人心,赵大让他们退休到第二线,只提供薪水不做事。因此1个位置有2个干部。

  ——在平定四方的征途上,还施行了“归化受任”,将1个官位送给叛逃到大宋并积极投诚的人士,于是1个位置有3个干部。

  ——还包括对皇室、外戚、旧爵的保留,啥荫布、散人、勋臣、补差,1个位置有5、6个人在一起工作,这并不奇怪。

  ——再加上天生对“前代武人祸国”的惧怕,重文轻武,天子提倡文治,克制武人。肆意增加科举次数,滥发官位,所以1个位置有7、8个人做。

  ——最后,它发展成了《宋史·官志》:“身居位而不知其职者,十常八或九。”意思的说:1个职位有10个人,1个人被分配做具体的事,其他9人担任职务,只领俸禄,不工作。

  这就是为什么两宋的干部队伍空前庞大、行政效率极端低下。著名的“三冗”之一的“冗官”的来历,是宋代300余年一直未能解决和根除的1颗毒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