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起义结束后,各地的藩镇为何都不听唐庭的诏令了?

时间: 浏览:加载中...

  黄巢起义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国命所能制者,河南、山南、剑南、岭南四道数十州,大约郡将自擅,常赋殆绝,诸侯废置,不自朝廷,王业于是荡然”——《旧唐书·僖宗本纪》

  公元885年,大唐光启元年三月,历经不断周转的唐僖宗,终于回到了已是荆棘遍布的长安城。因为就在前一年,黄巢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最终在唐朝军队的围追堵截之下彻底瓦解。理论上说,此时坐在宣政殿的唐僖宗,应该感觉到些许的高兴的才对,但此时皇帝的心中却依然是阴云密布。因为就在“黄巢起义”被平定的同时,唐朝也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image.png

  根据史料的记载,“黄巢起义”被平定之后,除却岭南、剑南这些勉强能够被唐朝控制的藩镇外,其余藩镇已经完全不在听从唐庭的诏令,而是形成了大大小小如星罗般密布的割据藩镇。史载,唐僖宗回到长安之时,“孟方立据邢、洺,李克用据太原、上党,朱全忠据汴、滑,王敬武据淄、青,高骈据淮南八州”当然,列举的这些割据藩镇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实际上在当时,唐僖宗已经同周赧王没有太大的区别,而还在听从唐朝诏令的一些州郡也已经逐渐展现出了离心力。那么,“黄巢起义”结束之后,为何各地藩镇都不在听唐朝的诏令?

  首先,通过史料描绘的细节我们能够了解到,唐朝所以会在“黄巢起义”后,诏令不出国门,主要原因便在于,藩镇势力在“黄巢起义”中发生了蜕变。历史上在“黄巢起义”爆发前,唐朝诏令无法到达的地方也就只有河朔地区而已,而在“黄巢起义”之后,这种情况则成为了普遍现象。这是因为,以往的藩镇节度使不只是由武将担任,同时还有文臣担任节度使,但在“黄巢起义”结束后,各地的节度使职位则多由武将担任,这自然也就造成了割据一方且不听诏令的情况出现。

image.png

  根据现代史学界的统计,“黄巢起义”前文臣或者是贵族,任职节度使的情况,可以说是较为常见的。不同于武将任职节度使,文臣任职节度使则更为稳定一些。这中间尤其是东南地区的藩镇,更是多由所谓的“儒帅”担任节度使、观察使。但在“黄巢起义”发生后,这种情况则出现了逆转。地方藩镇的武将趁乱占据节度使职位的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并且,面对战乱的情况,显然武将比文臣更能独当一面,唐朝则也开始大量任命武将当作节度使。上面所说的占据淮南的高骈就曾历任五地的节度使,而占据淄、青的王敬武则属于驱逐原节度使后,自任节度使的一个典型例子。

  可见,“黄巢起义”结束后,节度使职位近乎全部被武将占据,而这一局面的出现,使得唐朝在“安史之乱”后赖以维系百年的制衡框架彻底崩塌。除了这一方面的原因外,唐朝神策军在“黄巢起义”中的瓦解,则使得局面雪上加霜。因为乱世以兵为先,当皇帝失去兵权的时候,那么皇帝的诏令自然也就显得无力了起来。这中间,唐朝虽然致力于重建神策军,但此时的唐朝已经没有力量,重新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武备力量来压制不臣的藩镇。

image.png

  根据《旧唐书》的记载,“黄巢起义”结束后不久,唐朝便致力于重新组建神策军。但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东南地区的赋税已经完全断绝,唐朝显然已经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来维持神策军,援引其记载则为“赏劳不时,军情咨怨”这种情况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其不仅使得藩镇不在听从唐庭的诏令,同时也为二十年后唐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历史就是这样,当唐朝皇帝的诏令无法得到有效遵从时,唐朝皇帝的权威也就荡然无存。而后面的历史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虽然有唐昭宗的力求复振,但唐朝灭亡的趋势已经完全无法逆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