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郁的茶文化令人叹服 鲁迅也曾沏茶给路人喝

时间: 浏览:加载中...

施茶是一种美德邱祖讲:“一者修真养性,苦志参玄,证虚无之妙道。......三者修宫建庙,印经造像,修桥补路,戒杀放生,施茶舍药”。后来,施茶成了一种民间的传统美德。积德行善、惠同乡里的义举,蕴含深厚的施茶文化。朱景玄《茶亭》诗云:“静得尘埃外,茶芳小华山,此亭真寂寞,世间少人闲。”古人多有做善事者,在古驿道上修桥筑路,在交通要道建造富有地方文化建筑——茶亭,形制简单,一般在过往行人较多的路边或岭上,用几根松木、数捆芭茅搭建而成,为行脚僧、过往行人、劳苦大众免费施茶。

《五灯会元》中,即载有福建黄檗山长庆大安的门人大随法真禅师,在真参实修中十分注重布施培福,曾于路旁煎茶普施。如“尔后还蜀,寄锡天彭堋口山龙怀寺,于路旁煎茶普施三年。”莱芜县进香施茶镌石碑记 :“盖闻东岳泰山,威灵圣母,懿号元君,主持天下之生民,权掌国家之宇宙,敬之者荷福不臻,禳之者荷灾不灭,普照天下出生免死之径路,乃集福涤祸之良方。由是弟子苏冲气,自幼弃俗,初入道教,昼夜讽诵皇经二十余载。思虑未遇高人,前缘无种,预修往因,奈我无力以善劝人。今生富贵人身,皆因前世修来;现在作福,无非转来受用;千条圣路,无过修善第一。施茶一年,众人诚心,同名会社,各出己资,共集一处,普舍施茶。八方往来人等,济饥渴之后,缘登山涉水。于就顶路三元宫中寓居,施茶三载,今方克备。......以此赣言,略以为记。”

1464517506840986.jpg

施茶的善举被后世铭记而《水浒传·第五十一回:施茶庵消计放火援兄友》,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原来那个庵的名字在生活中已逐渐被人淡忘,大家只重视他的施茶功能,所以即改口称之为‘施茶庵’。《鼓山艺文志》中就有《鼓山寺施茶疏》。施茶的理念很快就得到了响应,后世但凡有关津隘口之处,无不存在着施茶这种慈善事业。今天在闽东及浙南地区的山区仍然还存世有许多的廊桥,只是已经不见施茶人。宋·刘黻《过白沙》诗句:“世路几销歇,一翁常施茶。”描述了这种景象。后来茶施到了城市的大街小巷。浙江拱宸桥桥西,有一条吉祥寺弄,18号石门框上写着“中心集施茶材会公所旧址”。传说有一位运河挑脚夫王嘉耀,为人十分朴实厚道。一个大热天,他挑着重担走在路上,口渴难挡。这时路边一个好心人送了一碗凉茶给他,让他十分感动。此后,每年夏天,他就在自家路边摆个小桌,烧一大壶茶水,放上一只茶碗,向过路人施茶。翻开鲁迅日记1933年5月25日:“以茶叶分赠内山、镰田及三弟。”

鲁迅故里塔子桥茶亭 鲁迅也曾为行人施茶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沿街店铺有一习俗,每到夏天,店家都在门口备有茶桶,过路者尤其是人力车夫可自行用一长柄竹筒舀茶水喝。内山君入乡随俗,也在书店门口放置茶桶,并负责烧水,鲁迅则负责供应茶叶,两人合作施茶。后来鲁迅在1935年5月9日的日记:“以茶叶一囊交内山君,为施茶之用。”鲁迅与内山施茶于民的善举至今流传。鲁迅故里的塔子桥茶亭,施茶处在长庆寺隔壁的唐将军庙前。客家人施茶传统尤盛客家人有施茶的习俗,他们爱喝茶,常用茶当药治病。他们将自己的嗜爱施于过路行人,系自愿之善举。有时几家人都想施茶,还得相互商榷,但每年都有那样的好心人施茶。施茶的主要炊具,是一把大茶炊,俗称盘肠壶,又叫龙茶壶。以紫铜作原料,经锤打和焊接而成。炉膛呈直筒形,柴片由壶的上方投入。待水烧沸后,由加水口加入生水,水经“盘肠”从壶口溢出即沸,并自动注入壶口下面的水缸内。缸内放有一口袋,袋内装有茶叶、青蒿梗、砂仁、豆寇等,待泡出茶汁后,舀至绿钵头中,并排放在长条桌上。没有茶杯,但备有斜切口的—截竹管,竹管连节,管旁装一手柄、供口渴者饮用。立夏至秋分之间,凡有客家人居住之地,就有人施茶。施茶人家在山亭放置一个木桶,每天大早将烧好的茶水送至山亭,倒进茶桶,供路人解渴。茶叶大多是自家采摘加工,用清凉的泉水煮泡,充满浓郁的山茶味。味中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c_5e70008f3aa9e41f6c1.jpg

茶亭咏茶联 茶的道在哪里?诞生独具特色的茶亭咏茶联。不但别有一番茶韵还当下引人发省应机锋。如一副咏茶亭联即是茶道妙手作:“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尔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还有:“两脚不离大道,吃紧关头,须要认清岔路;一亭俯瞰群山,占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 ”茶亭联写景寓理,心向太阳,家住安康。再读明.陈继儒的《茶话》:“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张源在他的《茶录》中则说:“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幽,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不免觉得文人味重了些。而老子39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得一以为天下正……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就把施茶的本源揭开。“一”代表底层。茶道首要是有物质的茶为底本,它是整个茶道过程的底层,也是宽广的底蕴。而没有了茶,道在哪里?故老子又推进:“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是茶道的灵魂。那个高端原来是和为底层的高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传统文化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